阅读历史 |

第114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这是程知微第一次到重庆,久闻这座魔幻城市大名许久,从前只从文字视频中去了解,身临其境时不禁感慨,山城绝非浪得虚名。

在这里,导航基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,每天有爬不完的高耸楼梯,走错一个路口又要下楼重新爬。

由于地势原因,她住的酒店那一块儿没有红绿灯人行道,要过马路只能从天桥走。

这几天走的路比她今年走的加起来还要多。

这座特别的城市,也存在着一群特别的人。

她这次的目标对象,就是“背篓专线”这一群早出晚归卖菜的爷爷奶奶。

在重庆,有这样一条特殊的地铁线路——轨道交通 4 号线,因始发站石船站盖到了村子里,于是有了以下这个奇特的景象。

凌晨 6 点,天还没亮,石船站地铁口已经挤满了人。从采访中得知,有些人离这儿远,凌晨 4 点就从家里出发,抹黑走路到这里来。

这当中所有人都上了年纪,一个个头发苍白,佝偻着背,有的背着背篓,有的挑着扁担,他们要赶在 6 点 15 分,地铁闸门打开,将这一框框的蔬果送到城里去卖。

而程知微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跟着他们,沉浸式地体验这一天。

最后再以半纪录片的形式剪辑播出。

时间一分一秒推进,终于等到 6 点 15 分,工作人员将地铁大门打开,人群汹涌而入。

程知微走在他们中间,紧紧跟上。

为了节约老爷爷老奶奶的时间,安检特意简化,只用金属探测器手工安检。

程知微身旁正站着一个矮小的老奶奶,她的背篓里是新鲜的橙子。

“奶奶,您这背篓里面有多重啊?”

奶奶听不太懂普通话,经旁边一个较年轻的大爷指点,才明白过来。

“60 多斤。”奶奶比划了三根手指。

这么瘦小的身体,居然能背 60 多斤重物。

上了地铁,那奶奶刚好跟程知微同一个车厢。

“记者。”奶奶朝她挥了挥手。

程知微忙走过去。

“给你橙子吃。”她从背篓里拿过三个橙子,递给程知微。

“奶奶不用了。”程知微笑着拒绝:“我这还在工作呢。”

“你吃。”她说完,可能是见程知微没口袋装,于是掏出个塑料袋,把橙子装好:“很甜的。”

程知微见盛情难却,只好收下。

“奶奶,您今年多少岁了?”

“75 了。”

这个年纪跟爷爷差不多,程知微喉间一梗,心里闷闷的。

“您有退休金吗?”

“没有。”奶奶摇头。

她说完,旁边那大叔打断她:“有的。”

大叔对程知微道:“我们一个月有 100 多。”

奶奶又道:“100 块钱有什么用,还是得靠自己赚钱。”

“只要活着就得挣钱。”

……

车内很热闹,爷爷奶奶们虽然早起,但是大部分精神雀跃,三三两两聊着天,说着笑。

有人告诉程知微,一定要多夸夸这条线路,就因为有了这条线,他们现在一天能挣一两百块钱。

“城里人都喜欢吃我们的蔬菜水果,因为新鲜。”一个老爷爷对程知微道:“我们这些都是昨天晚上刚摘下来的,好吃的。”

也有那么几个看上去没那么欢喜,比如程知微留意到,有个老爷爷就没坐在座位上,反而蹲坐在车门口,他脚边是两框芋头。

“爷爷,这边还有很多位置,您为什么不坐啊?”程知微走上前去,好奇问道。

老爷爷摆了摆手,她这才发现,眼前的老人家只有一只手健全,另外一只是断臂。

“我衣服脏。”那爷爷强打起精神,对程知微笑道:“我怕弄脏椅子。”

他的衣服,一件晒得发白的汗衫。

“您衣服很干净啊,还是坐到椅子上吧。”程知微劝道。

老人家依旧摇头。

程知微不能理解这种固执,可在半小时后,轻轨进城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车厢,她顿时就能理解了。

一边是光鲜亮丽的白领,一边是“脏兮兮”的菜农。

一节车厢,仿佛被割裂为两个世界。

她清楚地看到不少人脸上流露出毫不掩饰的不耐烦跟嫌弃。

……

在重庆待了一周,程知微的心情仿佛就像这边的天气——无尽的阴霾。

在这里,跟在北京,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。

尘埃街一派繁荣,年轻人和农民工的食堂,大家互不嫌弃,互相融入。

而在这里,她只看到了年轻人的不理解,老人的无力感。

多日的苦闷情绪堆积,让她迫不及待地想找到一个发泄口。

明星

在结束拍摄的最后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